阅读小说网

第186章 魏源(下)

【……讽刺的是,当时,《海国图志》没能拯救天朝上国,反而深刻影响了一水之隔,并两次把中拖入浩劫的日子国。 《海国图志》出版十年后,日子国被美丽卡撕开了口子,在美丽卡的武力胁迫下,日子签下条约,被迫开放通商。 面对屈辱,有人想到长崎两年前查扣的中家书籍。书中介绍了各国的z治制度,收集了西洋火炮、船舰、器艺的图示,还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 …… 面对着西边人威胁而不知所措的日子人,遇见了《海国图志》,如久旱逢甘霖。 此后三年内,日子国共出版了二十三种不同版本的《海国图志》,其售价一翻再翻,仍然供不应求。 为了应对船坚炮利的西边人,日子找到明\/治\/维新这剂猛药,逆转国运,逆天改命。 …… 《海国图志》,就是他们的药引子。 对于魏源,日子国表现出无限的惋惜。 岩谷宕阴感叹道:“呜呼,忠智之士,忧国着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当做珍宝)于他邦,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为“默深”)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 …… 多讽刺。 魏源的思想,在日子国大受追捧,而在天朝,不仅未被重视,反而招致了许多批评—— “天圆地方,天朝居中,自古皆然,哪有五大洲、四大洋之说!” “夷夏有别,那是云泥之别!堂堂华夏,岂可以‘夷’为‘师’?!” 魏源仍不死心,后来又多次对《海国图志》进行增订、补充,在日子国多次脱销,而在国内,这本书乏人问津。 魏源还多次向达官显贵赠送图书,得到的评价,最多只是“收获良多”。 此时,离甲午还有近五十年,但历史的脉络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后世的屈辱和灾难,早已在半个世纪前,就埋下了引子。 …… 在历史大潮面前,个人的力量还是微小。东、西方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或许并非一本《海国图志》就可以轻松逆转。 但有一点几乎是可以确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权威而作茧自缚的无知,以及官僚们不顾世界潮流,盲目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傲慢。 于是,在那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魏源卯足了劲,做足了攀登高峰的准备,却一脚踩空,掉进了万丈深渊。】 (真无语了,一群虫豸) (井底之蛙)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这时候不学儒了,孔子不是曰了“不耻下问”吗[再见]) (太窒息了) (日子国船小好掉头) (日子非常会学,他学了我们好多,后来又去学西边,警惕) (学了后两次拖我们入浩劫,td) (真的好讽刺,听的我胸闷) (太清就该亡) (朽到根的老东西[愤怒]) (那时的清太自大了) (我们怎样看待世界,世界就怎样看待我们) (造孽啊!!!!!!!) (好不甘心,唉) (统治者贤达多重要) (戴高乐即视感) (法德我不是很感同身受,代入到魏源和中日,我要气死了[发怒]) (真的不敢想象魏当时多憋屈无奈) (民智不开,多先进的技术都没用武之地)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经世致用的治学理解在湘地生根) —————— 唐,李世民摇了摇头。 为何日子国能凭借《海国图志》的影响迅速扭转,开始维新,而清朝却顽固不化,他看到天幕说“船小好掉头”。 船小好调头吗,当事情已经形成一套稳固的程序,一环扣一环,环环相绕,牵一发而动全身时,越复杂的脉络,越难梳理。 那些迂腐的不肯承认世界变天的人们,或许也有太过恐慌而自欺欺人的吧。 好在这片大地永远不缺勇于挑战之人,隋朝覆灭了,由大唐顶上,大唐与那清朝相隔甚远,但两次把中原拖入深渊的日子国可就在不远处。 李世民冷笑,这样爱学习,那就去地下学去吧! …… 清朝皇帝的脸色别提多难看了。 一个小国,竟然敢口出狂言,说什么“为清主悲之”?! 他们心底认同天幕中清朝人说的话,“夷夏有别,岂可以‘夷’为‘师’”,可后来发生的事确又实实在在的打他们的脸,就是这种傲慢,让大清输的极为可笑! 天幕说怎么看待世界,世界就会怎么看待他们,一些人惊疑不定。 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怀疑,原来他们真的是井底之蛙,是那不知天高地厚,傲慢地毁掉自己,反而被远不如中原的小国后来居上?!! 已经有了《海国图志》的时空,人们皆慌张起来。 这本书如此重要,怎么能视而不见! 大家奔走相告,每个人都想要拥有一本《海国图志》,那魏源此刻又在何处,他们一定要找到他。 朝廷如此蒙蔽百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顾世界发展,要把整个中原一起拖入深渊,他们才不要和朝廷一起陷入地狱里去!!! 朝廷不肯开民智,他们就自己开,朝廷不肯做的事,堂堂中原大地,人才济济,有的是人愿意尝试! —————— 【经过这次打击,魏源丧失了他的热情。 他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只能继续参加科举。 这一次,他不再坚持写经世致用的文章。 于是,道光二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魏源被录取为进士。 这年秋天,他被任命为扬州府东台县知县,后又转任兴化县知县。 在写给友人的信中,魏源形容此时为官,只是像陶渊明做彭泽令那样,为糊口而已。 他所谓的“糊口”,与别的官吏高下立见。 道光二十九年,兴化县连月大雨,魏源奋不顾身,与兵丁一起在堤岸上加固堤坝,几次险被大水冲走。 兴化百姓听说县官亲自参加抗洪,几十万人自发到堤上帮工。 …… 由于鸦\/\/片的持续输入,白银流失,银对铜钱从一兑一千涨到一千六七百。而百姓纳税仍要按白银计数,导致百姓不堪重负。 于是崇阳县百姓发动了起义,杀死了县官师长治。 后来百姓们知道并非县官借机揽财,于是又自发为县官发丧哭祭。 魏源在替师长治撰写墓志铭时,没有责怪百姓,反而着重强调了官逼民反的观点。 在兴化防洪之后,魏源得了肝炎,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纷纷为他斋戒祈祷。 ……诸多事件累积,魏源对民众的看法渐渐改变,不再从统治者的角度居高临下的俯视他们,而是对他们抱有深切的同情。 几年后,太\/平\/天\/国\/爆发了。 由于对农民深切的同情,魏源在为清军传递情报时并不积极,因此他很快被革职了。 …… 中年失意,到如今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不知为何,他从未懈怠过。 可这双脚,无论迈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死路。 生命还剩下最后几年了,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启蒙者,一生错位的先知,终于耗尽了所有的激情。 他选择远离人群,弃绝尘世,研究起佛学来。 ……这样一个曾经汲汲于经世致用,对改变时局怀着激发热情之人,真的笃信无欲无求的佛学吗? 他晚年所写的两句诗,道出了其中无尽的悲凉——“扫地焚香坐,心与香俱灰。” 咸丰七年三月初一,魏源在打坐时,离开了人世。】 (哀莫大于心死) (这两句诗看得我心碎) (哭了) (攒够了失望,只能离开) (清醒的人最痛苦) (我都替他心痛,出路到底在哪里啊……)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囚徒) (好无助,这些直面历史逆流而行的人们,该多孤寂啊) (东风吹破少年梦,从此再无赤子心) (站在那样的泥潭,谁能不绝望呢) (他还是放不下这片土地和人民) (每个时代都有人蒙尘) 【魏源有热情也有才华,却一辈子不得志,郁郁而终。 作为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他的奋力呐喊却被无知和傲慢淹没了。 也许永远都没有所谓的生不逢时。 《皇朝经世文编》激起了清末经世致用的风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也成为了洋\/\/务运动的思想来源。 魏源已经尽力了。】 (先生,你的湖南老乡做到了!) (中华幸有万千斯人)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历史书上简简单单一笔带过的《海国图志》,浓缩了一个人一生生不逢时的叹挽。) (1640应该干的事,硬生生被拖到了1840) (魏源虽然痛恨清朝廷的腐败,但他还是心中对清有所期待。他希望清能够改变,他看到了西方的好处,也总是想着能够让清去多多学习。可是清终究还是辜负了他。 “扫地焚香坐,心与香俱灰。”) (之前看到甄嬛传有个弹幕:西方都开始工业革命了你们还在这里宫斗) (雍正1735年去世,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就开始了。 美丽卡独立占戈和发大革命发生在乾隆朝末期。 文化科学层面落后更明显,牛顿物理学都创立半个世纪了,18世纪末就向化学电学进军,1840都是麦克斯韦电磁波预言的时代了) (一个清朝人的书,被日子国奉若圭皋。真是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 (吹哨人,但叫醒了隔壁邻居[微笑] 毕竟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再见][再见][再见]) (听到了哨声,但是不愿意起跑[白眼]) (勇于革自己命的才是强者) —————— 许多人都为他流下了眼泪。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他的一生如此努力,又如此不得志,他倾尽全力想要提醒世人,可得到的更多是漠然与不理解。 “危行危言者,从天落海涯”,这样直言无惧的人物,怎么能不令各时空的文人志士肃然。 可惜他终究是没有唤醒那个腐朽的王朝。 不少人摇头叹息,只愿他们的朝廷不要像那大清,蔽明塞聪,好谀恶直。 …… 嬴政脸色不太好,“敢于革自己命的才是强者”,如今的大秦,又需要什么样的“革命”呢? …… 陶渊明望着天幕,听到魏源说晚年为官就想他做彭泽令那样,糊口而已,突然一股难言的情绪蔓延全身。 糊口而已,哈哈哈,糊口而已! 他想起如今的中原,悲从中来。 曾几何时,他也是那样满怀壮志,奈何世事不如人意,攒够了失望,他只能离开。 对于魏源的一生,他感同身受,又醍醐灌顶。 好似从那无边无际的失望之中,突然就抓住了一束光。 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了八十多天彭泽令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写下辞职信《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 在官场沉浮十几载,几次出仕,几次归隐的陶渊明。 也曾说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啊! 他看着天幕,眼中情绪翻涌…… 魏晋时期,政权林立,你攻我伐。 公元316年,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后来的东晋偏安于江南。 门阀士族们沉迷声色犬马,朝廷内部吏治腐败,虽然名义上仍是司马家的政权,但实际上,权力处于帝王与几个士族大家微妙的平衡之中。 内部无法抑制大族世家的发展,无法阻止政权的循环叛乱;外部无法抵挡强藩的威胁与压迫,更没有能力与北方政权为之一战。 东晋就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发展延续着,直至衰败灭亡。这也是陶渊明这一生中度过的主要时间。 八岁那年,陶渊明家道中落,在士族兴盛的时代,他成了寒门子弟,仕途变得困难。 最初,他在周边各县担任低级公务员,直到29岁才出任州祭酒。然而,政局的混乱,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他实在难以忍受,不久便辞官归隐。 后来,陶渊明成为东晋大将桓玄的幕僚。他发现桓玄竟怀有兴兵谋反的野心,从小受祖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对朝廷还抱有期待的他不愿意掺和这件事。正巧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他便以此为由,回乡为母守丧三年。 当时,他已到了四十岁,但胸怀大志的陶渊明仍然渴望出人头地,为国家尽忠。 于是当他听说镇军将军刘裕在招揽贤才时,便抱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乐观态度,再次成为刘裕的参军。 骁勇善战的刘裕以秋风扫落叶般的速度连续平息了数次叛乱,使得濒临崩溃的东晋,重新焕发了生机。 然而,陶渊明没想到,刘裕竟变成了另一个桓玄。他因此再次陷入失望和沮丧之中,并很快再次辞官。 后来,陶渊明又转而投靠将军刘敬宣。可刘敬宣胸无大志,在面对诡谲多变、人心惶惶的朝局时,竟然当了逃兵,他所率领的部队也随之自行解散。 陶渊明此时已接近知天命之年,家中还有五个孩子需要抚养。 为了糊口,即使再厌恶官场的压抑氛围,他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于是,陶渊明再次担任彭泽县令,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为官。 …… 写了辞职信后,陶渊明开始了隐居生活。与其在官场中迷失自我,不如回到田园,过上躬耕自资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 表面上似乎远离尘世,但实际上,陶渊明内心依然向往一个和谐清明的社会,以便实现自己的抱负。 《桃花源记》那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正是他理想中的圣地。 …… 清高耿直的陶渊明,听了魏源的生平,也忍不住动容。 他曾经如此厌恶当下的社会,不愿与之为伍,固执地坚持着“忠君爱国”,幻想着“桃花源”一样的圣地。 可如今的朝廷,值得效忠吗,中原的出路又在哪里,真的要等到遥远的隋朝降临吗,还要再苦上一百多年吗!!! 魏源的执着与坚持让他感到震撼,好像无论迈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死路,可魏源仍是努力跨越,努力想要拯救…… 他的努力是有用的,他起码影响到了一部分人,那自己,也可以在这乱世之中,做些什么吗……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小说网【ydxs.org】第一时间更新《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