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大口径,增加装药量。” 这个念头瞬间就出现在他脑海中,因为在魏广德的印象里,西方这个时期除了大量装备轻型的火绳枪,还有一种需要支架的火枪,一般被称为重型火枪。 这种火枪使用更大口径的弹丸,更多的装药量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之所以会有两种火枪同时列装部队的情况,其实也是和这个冷热兵器交汇的时代有关系。 不仅是在大明,西方此时士兵也没有放弃沉重的铠甲增加对自身的保护力度,所以普通火枪其实难以打死打伤有重甲的敌人。 所以,这种增大威力的重型火枪就诞生了,也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后世反器材狙击步枪的鼻祖。 在后世,一说起明朝的火铳,一般都称为鸟铳,视为一种武器。 但实际上,后世人们议论的明朝鸟铳,更多的是指赵士祯改进研发的鲁密铳,一种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欧洲火器。 而现在明军大量生产装备的鸟铳,其实是以葡萄牙人携带的轻型单兵火枪为主研发而来。 虽然有些文献资料提到明朝鸟铳的研发,更多还是受到日本铁炮的影响,但实际上明朝和葡萄牙人接触更早,而且通过海战更能获得葡萄牙人的武器。 而同时期的日本虽然已经有铁炮,但还属于初期,不管是生产质量还是产量都极低,不可能是落魄武士能够得到的武器。 所以,按照逻辑推断,明朝的鸟铳应该是以葡萄牙人的火枪为基础,后期或许受到过缴获倭寇铁炮的思路进行过一些改进。 但不管怎么说,此时大明大量装备的鸟铳,其实都是口径偏小,装药量少的小型火枪。 欧洲早期也用轻铳,骑士面对火枪威胁而强化盔甲,火枪手还需要狙击威胁较大的野战炮,欧洲各国经济也不足以长期供养雇佣兵的炮兵,干脆用加大火枪替代,故而火枪才变得越来越重,威力越来越大。 明朝最初获得的西洋火枪应该是一种小口径鸟铳,管长药少,意味着后坐力小而精准,也有人考证此铳也可能是西方骑兵用的。 由于西洋铳适合在南方对付无甲目标,轻且准,所用弹药较轻少,可发射更多次,适合南方复杂的山地,南兵用得较多。 而大明北方的鸟铳则增加了枪管长度,增加了火药用量,目的自然是为了增加有效射程,用来对付北方蒙古骑兵。 这就是大明此时南北鸟铳最大的区别,但是因为弹丸口径差不多,所以威力近似。 这时候的大明鸟铳,针对的是草原上缺少铁甲,以皮甲为主的蒙古骑兵,鸟铳的威力是足够的。 也是因此,大明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意识到增加鸟铳口径,增大弹丸重量来提高杀伤力的思想。 实际上,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虽然很高,但许多都是实用主义,靠农工巧匠的技术解决问题。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刨根问底找出原因。 这种情况持续到了明末的时候,明朝的军工衙门才因为辽东女真的三层甲,开始寻找增大破甲威力的办法。 于是在赵士祯、毕懋康和徐光启等人的推动下,欧洲的重型火枪才逐渐进入大明,成为当时大明北方边军的主要火器。 鲁密铳其实就是一种威力足够大,又介于轻型和重型火枪中的一种。 可惜,现在才万历三年,土耳其鲁密国的使者还没有到达大明,自然也就没有成品的鲁密铳用来做参考。 没有参考物,不过也没关系,魏广德相信自己只要提出思路,大明的工匠们应该还是能够找到办法,研发出大明自己的重型火枪。 于是,魏广德两下就洗好脚,让人准备了笔墨纸砚,随即就开始书写起来。 把保持鸟铳枪管长度的前提下,适当增大枪管口径,装填更大的弹丸,增加装药量提高杀伤力的想法全部写下。 因为这时期铁料的技术水平不算好,所以魏广德也提到可以适当增加管壁厚度,防止炸膛。 其实,这点就算魏广德不写,那帮工匠也是知道的。 但是,魏广德写上去,才好接下来后面的设计思路,那就是给鸟铳前端增加枪夹。 按照这个思路制造出来的鸟铳,破甲威力肯定足够大,但是枪支重量增加,单兵手持更加费劲,同时后坐力提高也会影响到射击精度。 枪管处安装支架,可以完美解决这种新式火枪的稳定性,保证射击精度。 写完条子,魏广德放下笔等墨迹干,这时候才有些后知后觉,当初习惯了鸟铳就觉得很好,可却没想到破甲威力的问题。 那会儿一门心思想着开发长身管的加农炮,也就是红夷大炮,却忘记了鸟铳这种最普及的火器发展,实在是不应该。 前身曾经还自诩为半吊子军迷,居然都没想到指导下工部开发后续的步枪。 是的,受到此事的影响,魏广德开始考虑是不是该发挥自己的金手指,指点下明朝武器的发展方向。 想到这里,魏广德在书桌后静静坐了一会儿,仔细思考一番后,又拿出一张纸铺开,提笔就开始书写起来。 这张纸条是写给工部的,只提到两点,一是研发威力更大的火药,二就是提出了定装子弹的思想,要求用油纸包裹定量火药,并在顶端粘上弹丸。 关于火药,魏广德对后世火药发展知道的不多,但是有印象,那就是火药的发展潜力其实更大。 相同的火器,使用不同的火药,射程和威力都不一样。 甚至,一些燃烧效果更好的火药,在武器不变的情况下,不得不减少装药来保证发射的安全。 至于定装子弹,魏广德也是不得不按照未来火器的发展历程一步步来。 魏广德当然知道金属定装弹的好处,但是谁叫这个时代的技术达不到那样的工业水平。 就算大明的能工巧匠能够手工挫出子弹来,可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也根本就没有实用价值。 所以到了后世,才有许多人说子弹其实才是枪的灵魂,没有子弹的枪还不如还不如擀面杖好使。 手持火药动能武器最早能扯到宋代,《宋史·兵志十一》寿春府“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当时用竹子做的枪管,然后那个子窠就是火药,虽然兵志上没有说明这货的弹到底是个啥,然而从现代明军使用的弹丸看,无外乎就是小石子一类的东西,估计后期才有人往里面放铅弹。 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用起来就类似于后世的喷子。 现在则是弹丸和火药分开存放,大明和西方的鸟铳手随身就带着两个袋子,分别装火药和弹丸。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才出现了定装子弹,但魏广德知道这火器的发展规律,再有新的引火方式,让火器也随之发生改进,变得越来越先进。 其实魏广德最初有想过把小号佛朗机炮作为蓝本开发大明的步枪,好吧,还是一步到位直接开发的无壳弹。 后世进入新世纪,西方国家还在开发几种无壳步枪,甚至都出现了成品,但是一直没有获得部队青睐列装。 不过佛朗机的理念虽然契合后世步枪的发展思路,但现在这个时代的气密性让他根本无法保证杀伤力。 金属材质也不能达到使用的标准,根本没法把佛朗机炮做的和鸟铳一般大小。 即使是小号佛朗机炮,操作也需要两名士兵一起操作才能快速发射出去。 魏广德把想法写好,至于后续那就是工部的事儿,他不可能亲力亲为。 而且就算他亲力亲为,其实以他的水平,也不可能比那些工部大匠做的好,去了反倒是添乱。 叫来张吉,把两张纸条交到他手里吩咐道:“这两张条子,你下去抄录一份,明日一早分别送到工部和兵部两位大人手中。” “是,老爷。” 张吉好歹也跟着魏广德念过书,虽然做不出好文章,但抄抄写写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现在云南方面遇到的棘手问题,魏广德也束手无策。 只能是充分发挥明军火器的长处,集中使用佛朗机炮轰击敌军前阵,等打垮了前阵后,再用鸟铳对其后的轻步兵进行杀伤。 明朝自始至终都对大口径的火炮情有独钟,自正德朝接触到佛朗机炮,意识到它的威力后,从嘉靖朝到隆庆朝再到现在万历朝,对佛朗机炮都偏爱有加,每年都会铸造大量火器装备全军。 除了在内地卫所,只要是边镇,其实要凑出百门大小佛朗机炮还是很容易的。 这次李成梁那里,魏广德还专门让南北兵部调运火炮支援云南,所以魏广德并不担心李成梁会对那什么藤牌就束手无策。 至于谭纶信中提到李成梁向朝廷哭穷,要这要那,不过是个策略,强调自己的难处。 可这有用吗? 魏广德其实对李成梁的印象并不大好,或许是因为辽东的原因。 所以这次云南之行真的事关李家的兴衰成亡,只要失败,李成梁必然会被一撸到底,以后也不会再有带兵打仗的机会。 李家,或许他唯一还会给机会的只有李如松,毕竟三大征这位可是参加了其中两次战役。 人的名树的影,魏广德还是愿意给他机会的。 程,其实都是双刃剑,有好有坏,就看下面的人如何处理,是扬长避短把优势或者劣势发挥出来。 反正魏广德对大明官员的操守没什么信心,对处事效率也不看好,才担心因此会让喜多无辜百姓枉死。 而此时,旧港方向终于有消息传来,在大明南海水师南下后,对周围番邦发出公文,明确旧港宣慰司地位后,包括亚齐、巴章等邻邦都没有人提出异议,也没人敢提出质疑。 开玩笑,大明近三百艘战船就停在旧港,谁要是不服,可不就是给大明出手教训的理由。 即便是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在得知大明要恢复所谓旧港宣慰司后,也表示理解和接受,并愿意和旧港持续进行贸易。 不过,这些都是早有预料的结果,魏广德最关心的飞龙国残部也有了消息,俞大猷收拢近四千人马可用于在缅甸用兵。 结合南海水师可动用兵力,在不从南洋藩国借兵的前提下,南面攻缅可动用六千余人。 局势,已经对大明越来越有利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小说网【ydxs.org】第一时间更新《隆万盛世》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