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顿了顿继续开口道:“丞相,恕老夫直言,若是再这样下去,老夫恐我大魏基业不稳啊。” 曹爽没有生气,只是装作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道:“请王司空教我该如何化解此番的危机?” 王凌捋着胡须缓缓开口道:“依老夫之见,丞相应当多给世家子弟一些机会,毕竟那些人也还是有真才实学的嘛,若是按当初制定的九品选人之法,必定能在其中为我大魏选出不少好的人才,有了世家之人的支持,我大魏江山亦会更加稳固!” 曹爽笑着回道:“哦,真是一个好计策啊,若是我不纳司空之谏言又会如何呢?” 王凌有些怒意的开口道:“老夫劝丞相还是不要学那王莽,若是没有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丞相可走不了多远!” 王莽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宣布:将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其后,改革币制、官制,规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同时,与民休息。从此,国泰民安。 由于汉末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 王莽执政以来,为了获取民心,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政策,但也始终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 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 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 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 王莽因国内已有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而唯独缺少西海,为了凑全这“四海”,他穷兵赎武地出兵将青海湖一带的土地占领来设置西海郡。 为使这块荒地像一个郡,必须强制移民,于是增加了五十条严酷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万的罪犯,满足移民的需要。 为了这个西海郡,王莽招来了最初的不满。 他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 又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于玺”,改授予“新匈奴单于玺”;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各族因此拒绝臣服新朝。 王莽又主动挑起了无谓的争端,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不仅导致边境冲突,还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边境战乱不绝。 始建国次年(公元10年),王莽接受表弟王舜的建议,集天下贤能之士皆来长安,开始编汇《汉语典》《医典》《婚丧典》《文学典》等重要典籍。天凤元年春三月乃成。 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匈奴、高句丽、老窝、浦涯等小国,先后臣服新朝。 王莽掌权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拥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王莽进京时曾召请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为国师,被孔休杜门谢绝。 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等也请求乞骸骨,谢官归里。 以后,在他专权期间,一面大封其亲信,多达395人,一面将刘氏宗族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废黜,其代汉野心逐渐暴露。 因此,刘氏宗族及贵族官僚相继起兵反抗是必然的。 居摄元年(公元6年),安众侯刘崇率百余人攻宛,因人少失败。 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打出为国讨贼,以安社稷的旗号,起兵十余万,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三辅二十三县十余万人起而响应。 王莽闻讯后,连忙派关东甲卒前往镇压,闹得首都周围十分紧张,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将翟义等人的反抗镇压下去。 居摄三年(公元8年)九月,期门郎张充等六人密谋劫杀王莽,拥立楚王,事发后被诛杀。新朝建立后,反莽活动仍没有停止。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四月,徐乡侯刘快率数千人起兵。 真定人刘都等密谋举兵造反,事泄被诛。 这些反莽活动,开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继镇压下去,但却表明,刘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与王莽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 与此同时,下层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动也此伏彼起,层出不穷。 王莽改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 相反,由于他兴师动众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大兴土木,还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甚至造成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 例如征句町时,王莽发吏民二十万,因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人。 人祸加上天灾,使土地荒芜,物价腾贵,米价由汉文帝时的每石数十钱涨至二千钱。 到王莽末年,更达到了每斛价值黄金一斤。 天灾人祸迫使百姓流落他乡,人相食的惨状史不绝书。 面对这种现象,王莽无计可施,竟然异想天开,派人教流落关中的饥民“煮木为酪”。 这种悲惨的生活,怎么能使百姓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呢! 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各地百姓苦于新莽政权频繁的征发,相继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其中并州(山西大部及河北、内蒙一部)等边境地区尤甚。 天凤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头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一带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骚扰,数千人起而造反,捕盗将军孔仁经过一年多的围剿,才将盗贼平定下去。 天凤四年(公元17年)以后,天下愈愁,盗贼起,各地人民纷纷起而反抗。 在这一年,瓜田仪在会稽长洲(江苏苏州)率众起义,坚持长达数年之久。 同年,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妇女吕母为被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率众攻破县城,处死县宰,自称将军,出没于海上,其势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吕母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农民起义的第一个女领袖。 天凤五年(公元18年),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力子都率众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活跃于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 在北方,也出现数十支起义军,其中较为着名的有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 在南方,有张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东北)的起义、羊牧在江夏(今湖北云梦)的起义、秦丰在南郡的起义、王州公在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的起义。 这些义军人数不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数十万,其活动范围往往跨州连郡,活跃于广大地区。 在国都附近的“三辅”地区,小股起义也多得不可胜数。地皇二年(公元21年),三辅盗贼麻起,甚至在长安城中也有盗贼出没,王莽不得不置捕盗都尉官,令执法谒者追击长安中,建鸣鼓攻贼幡,而使者随其后。 在当时遍布全国的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队伍,成为农民起义的主流,这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小说网【ydxs.org】第一时间更新《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