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会将所有麻烦一股脑丢给裴承先的。”长孙无忌轻描淡写地说,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们曾共同效力于秦王府,对彼此的性格和行事作风了如指掌。 虞世南在一旁沉吟片刻,突然提议道:“窦兄,高祖皇帝赐给我们的入宫令牌,今日便交给李恪吧。或许,这是化解眼前困境的唯一出路。” 窦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愕,随即怒不可遏:“你这是要我们向他低头认输吗?”他的声音在巷弄中回荡,带着几分不甘与愤怒。 然而,长孙无忌却只是轻轻摇头,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非也,此乃权宜之计。裴府近日已高价收回之前散播的谣言,裴寂更是在各大报纸上公开道歉,承认一时糊涂。这一切,都是为了向李恪示好,以求自保。” 窦威闻言,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长孙无忌所言非虚。他沉默片刻,最终长叹一声:“罢了,就依你之言吧。只希望李恪不要得寸进尺,否则,即便是拼上我这条老命,也要让他知道我们的厉害。” 虞世南闻言,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道:“窦兄,你错了。交出令牌,并非示弱,而是表明我们的一种态度。在接下来的监国期间,我们会选择配合他,而非针锋相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利益不受损害。” 窦威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深知,在这个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唯有审时度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与此同时,在太极宫内,一场关于辽东战局的讨论正在激烈进行。李恪、大将军李靖、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魏征等一众重臣悉数到场,他们围着一个巨大的沙盘,眉头紧锁,神情凝重。 “安市城至今未被攻克,先锋部队已决定分兵作战。”李靖手持指挥棒,在沙盘上比划着,为众人介绍着当前的战局。他的话语简洁明了,却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太子侯君集将率军围住安市城,而程咬金与裴行俭则率军北上,集中力量攻取辽东城。”李靖继续说道,“然而,杨万春却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朝廷封其为辽东王,并割让大片土地。这无疑是在挑衅我们的底线。” 长孙无忌闻言,眉头紧锁,他看向李恪,似乎想要从他的表情中读出些什么。然而,李恪却只是淡然一笑,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大将军,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杨万春的条件?”长孙无忌问道。 李靖沉吟片刻,道:“以中枢的名义,建议行辕最好迫使杨万春亲自率领其大军跟随进攻高句丽。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其反扑的准备。” 李恪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然而,他心中的忧虑却并未因此消散。他深知,高句丽并非易与之辈,此战必定艰难异常。 “杨万春会答应这么苛刻的条件吗?”长孙无忌再次问道。 李恪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不答应?那我们就一点点啃他的根基,直到他答应为止。小国之人,为了生存,往往不择手段。然而,我们大唐却不同。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打下一场胜仗,更是要彻底同化高句丽,让这片土地成为我们大唐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众人闻言,无不为之动容。他们深知李恪的野心之大、目标之远。然而,他们也更加坚信,只有这样的领袖,才能带领他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恪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稳扎稳打,逐渐将高句丽的防线瓦解。他深知,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耐心和毅力。然而,他更清楚的是,只要他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终于,在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战之后,高句丽终于被大唐彻底征服。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如今已成为了大唐疆域的一部分。而李恪的名字,也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之上。 然而,对于李恪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深知,大唐的疆域还需要不断地扩张和巩固。而他,也将继续带领着他的子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他或许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他相信,只要他们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因为,他们是大唐的子民,是华夏的儿女。他们的心中,永远燃烧着那份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忠诚。 李恪站在平定半岛的辽阔天地间,心中涌动着对未来的宏伟构想。他深知,这片土地将是改革蓝图的崭新,一个能够让大唐帝国更加稳固的基石。然而,这份愿景在征辽的烽火中一度被搁置,他的声音在朝堂之外徘徊,未能直达天听。 直到大军受阻于辽水之畔,李恪才抓住了这个意外的契机。他意识到,这正是重燃改革之火,将半岛彻底融入大唐版图的绝佳时机。他构想着,通过同化政策,让半岛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子民都成为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份诱惑足以让朝廷与征辽大军心驰神往,稳健前行,避免无谓的冒进。 然而,魏征的冷静提醒如同当头棒喝,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考量。同化数百万人口的半岛,需要的不仅仅是决心,更是庞大的资源支持。但李恪坚信,这不仅仅是对当下的挑战,更是为后世子孙铺设的康庄大道。一旦成功,这份基业将超越朝代的更迭,永远镌刻在大唐的史册上。 长孙无忌的微妙态度让李恪心中生疑,但他很快掩饰了这份不解。他深知,朝堂之上,每一步都需谨慎。于是,他微笑着将这份构想化作一缕轻风,飘向征辽行辕,同时也飘进了每一位大臣的心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恪与群臣共同商讨,如何将这份宏大的愿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策略。他们探讨着资源的调配、政策的制定、文化的融合……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唐的智慧与决心。而李恪,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位更加成熟、更加深邃的领导者。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半岛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在一片喧嚣与争论的朝堂之外,长孙无忌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未来的风云变幻。他并未急于阻止那份即将呈报皇帝行辕的宏大计划,心中自有盘算。李靖在一旁,敏锐地捕捉到李恪及众臣脸上的微妙变化,那份对长孙无忌突然行动的不解,如同秋日落叶般,轻轻飘落在他心湖,激起层层涟漪。他暗自叹息,深知这场变革的复杂与艰难。 魏征的声音,如同寒风中的警钟,清晰而坚定,他对国家财力的担忧,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长孙无忌瞬间意识到,在这朝堂之上,唯有李恪,方能以他那非凡的生财之道,支撑起同化数百万人口的壮举。李恪的才华与野心,如同即将破晓的曙光,既令人期待又让人不安。长孙无忌深知,这份计划若不能得到中枢大臣们的共同认可,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将大打折扣,难以激发陛下的决心。毕竟,如此重大的战略调整,需要的是众志成城的力量。 箭已上弦,不得不发。然而,没有中枢的支持,皇帝又怎敢轻易冒险?温彦博等重臣的沉默,让这份计划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长孙无忌心中暗自盘算,如何在不引起过多反对的同时,将这份计划推向皇帝的案头。 与此同时,雍州的繁华景象正悄然上演。这座几乎与长安并驾齐驱的城市,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与旅人,操着各异口音的人们在街道上穿梭,热闹非凡。城南一隅,一条幽静的小巷深处,隐藏着一座宏伟的院落,它不属于普通的富贵之家,而是承载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太同,和而不同。”院落正面墙上的朱红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是陛下亲笔题写的御笔,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岭南士族们围聚在墙下,议论纷纷,对这四个字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崔民干微笑着引领众人进入院落,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诸位,这里即将成为雍州教育的新篇章,我们已建起百座学塾,而未来,丝路计划将开设至少千座学塾,让知识的光芒照耀每一个角落。” 这座院落,曾是姑臧李氏的府邸,如今却化身为传播智慧的殿堂。老先生李行之亲自担任山长,房彦谦等大儒亦慕名而来,担任客座山长,他们怀揣着普及教化的梦想,不辞辛劳地奔波于雍州各地,为学子们传授知识的火种。 学社之内,李行之正襟危坐,为学子们讲解《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子路回政,子且,‘先之劳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小说网【ydxs.org】第一时间更新《没想到吧我是重生的》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