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黍的地位开始下降,文献中的“黍稷”
被“菽麦”
代替。
-秦汉时期:粟的生产已占首位,秦律中的禾即指粟。
汉初“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到汉武帝元年,山东漕粟岁增至六百万汉石。
《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谈到“尝黍”
“尝麦”
“尝稻”
“尝麻”
等,唯独不说尝“粟”
,而是说“尝新”
,这里的“新”
是指“新谷”
,也说明谷子是当时的首要作物。
但此时黍的种植面积仍极广。
西汉时期,粟(即小米)是当时北方地区人们最常食用的主食之一。
在农业生产方面,西汉时期的粟种植已相当规模,这从一些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印证。
例如,2021年4月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发现的一座西汉早期墓葬中,就有一个大体量的陶仓,仓内盛满了已凝结成块状的粟。
当时人们食用粟的方法主要是蒸和煮。
从经济角度来看,粟在社会经济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在汉代的物价体系中,粟有明确的价格记载。
据汉简资料显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粟的价格有所波动,如有的记载一石粟时价一百一十钱,也有价格为一石八十五钱、一百九十五钱等情况。
此外,西汉政府还实施过“入粟拜爵”
的政策。
文帝时期,由于北方边防粮食匮乏,晁错建议让天下人往北部边关运输粮食,达到一定量就可授予爵位或减免罪行。
最开始是专门为边关服务,向边关运600石粮食赐爵上朝,以此累加,后来推广到全国。
这一政策一方面解决了边关粮食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国家获取了财富。
总之,粟在西汉时期的人们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唐朝时期,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以下是关于唐朝时期粟的一些信息:-种植分布广泛:粟在北方一直是主要粮食作物,耐干旱性较强,对农田、水土、气候的要求不高,得以在北方大范围种植,同时在南方也有种植。
其种植区域主要包括北方、西北,以及南方的部分地区。
-作为赋税形式:粟相对其他粮食作物产量较高且较为稳定,因此一直被当作赋税的主要形式。
这也体现了粟在当时国家经济和财政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我出生偏远的山村》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