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无论是在封建社会,亦或者是前世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中,严重干旱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农作物减产、歉收。若是干旱长期持续,则会使得农作物颗粒无收。</p>
此外,干旱还会导致湖泊、河流的水位下降,部分河流断流、干涸,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p>
解决明末干旱的办法只有两个,其一多垦田地,增加粮食产量,或从南方、南洋其它国家运送粮食到中原地区。如暹罗、安南、吕宋、蒲甘、吴哥等国。</p>
第二种办法就比较残忍了,人为或者自然的降低人口数量。如天灾、战乱、人为屠戮等。</p>
前世,一些历史学家与人口学家认为明末时期的人口大约在六、七千万左右。与明初洪武年间的人口(明初人口七千万左右)没有太大差别。</p>
这是不客观的,明朝立国两百多年,虽然内部并不稳定,但整个王朝并没有大规模的征战与自然灾害。在此基础上,人口数量翻一番是没有什么问题的。</p>
因此,许多学者估计,明末的人口至少过亿,甚至达到了一亿五千万人。</p>
要知道,即便是身处那个经济发达的社会,全球人口过亿的国家也仅仅不过十六个。</p>
而在这十六个国家中,亚洲的国家就占了一半。</p>
人口基数庞大,有利有弊。</p>
在这个封建社会,人多意味着国家可征收的赋税就多了,朝廷能够调动人力就多,可以做更多的事情。</p>
但,船大难掉头,同时也意味着,朝廷抗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p>
与陕西相隔数千里之外的辽东。</p>
早在努尔哈赤执政时期,辽东地区就经常遭受水旱灾害。作为一个落后的奴隶制政权,努尔哈赤为了获得粮食,不得不发动战争来解决物资匮乏的困境,甚至还多次向朝鲜借粮。</p>
历史上的辽东闹饥荒,皇太极为了节省粮食甚至不让蒙古各部的王爷前来朝见。</p>
努尔哈赤除了打仗、渔猎之外,也带人垦荒屯田,但是常常无法自足。许多战事进行到一半,便被努尔哈赤叫停。</p>
刘卓之所以将目光瞄向东北,确实是因为东北的肥沃的黑土地与极好的自然环境,以及便捷的水运。</p>
历史上,自清朝开始,沙俄始终对对中国东北的疆土虎视眈眈。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国力不断衰弱,对边疆的控制能力也大不如前。</p>
从1858年至1878年,沙俄派出了多批军队非法入侵东北松花江等地。</p>
咸丰十年(即1860年),清政府对黑龙江实施了局部开禁的政策,鼓励百姓移民边疆。</p>
十多年后,清政府彻底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禁令,“闯关东”由此开始。在清政府的鼓励下,大量的关内百姓不远万里来到了东北地区,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开发东北。</p>
清政府通过增加东北地区的人口,不仅抵御外来入侵,还发展了东北的经济。</p>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东北人口约为三百万,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的人口总数超过了一千八百多万。</p>
第二次大规模的开发东北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中国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以及嫩江流域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与农场经营,一度使得北大荒有了“北大仓”的美誉。</p>
即便是崇祯年间全国大旱,黑龙井、松花江等地依然不受干旱的影响,算是一块宝地。</p>
但仅凭辽东不足百万的人口、以及各地的野人女真部落,是无法完成对黑龙江的开发的,即便是从各地不断的迁移流民至辽东。</p>
所以,刘卓在将目光瞄向辽东的时候,又与郑芝龙合作,不断的从南洋各地运粮食至山东。至此,刘卓在大明各处的布局算是彻底告一段落。</p>
自从大败辽东建虏后,或许是因为自身实力大损而缺乏安全感的缘故,刘卓心中那股称霸天下的想法也淡了许多,反倒希望能过些安稳平静的日子。</p>
如今的山东,既不会面临建虏的不断劫掠,更不会在登莱二府重现吴桥兵变,算是明朝境内不错的安居享乐之所。</p>
即便是毛文龙被袁崇焕杀了,历史上的吴桥兵变再次在山东上演,自己也可翻手镇压。</p>
历史上,山东在经历了吴桥兵变后,局面变得极为混乱,盗匪四起。不仅对山东地区的社会与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日渐衰弱的大明朝也是沉重的打击。</p>
喜欢明末:大周太祖请大家收藏:()明末:大周太祖。</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小说网【ydxs.org】第一时间更新《明末:大周太祖》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