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问● 刺齐论</p>
(一)古文:</p>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歧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p>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歧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p>
(二)白话文:</p>
黄帝问道:“我想听听针刺浅深的分别。”岐伯回答说:“针刺骨,不要损伤筋;针刺筋,不要损伤肉;针刺肉,不要损伤脉;针刺脉,不要损伤皮;针刺皮,不要损伤肉;针刺肉,不要损伤筋;针刺筋,不要损伤骨。”</p>
黄帝说:“我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希望听到更详细的解释。”岐伯说:“刺骨而不损伤筋,是因为针到筋的部位就停止,没有达到骨;刺筋而不损伤肉,是因为针到肉的部位就停止,没有达到筋;刺肉而不损伤脉,是因为针到脉的部位就停止,没有达到肉;刺脉而不损伤皮,是因为针到皮的部位就停止,没有达到脉。所谓刺皮而不损伤肉,是因为疾病在皮中,针进入皮中,没有损伤肉。刺肉而不伤筋,是因为针穿过肉而达到筋;刺筋而不伤骨,是因为针穿过筋而达到骨。这就是所说的相反情况。”</p>
二、《以周易哲学思想探源〈素问·刺齐论〉之奥秘》</p>
在古老的医学经典《素问》中,“刺齐论”所阐述的刺浅深之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智慧。当我们以周易哲学思想为视角来深度解析时,更能领略到其中的玄妙之处。</p>
黄帝的发问,“愿闻刺浅深之分”,开启了对针刺技法的探究之门。而歧伯的回答,则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这条探索之路。“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这一系列的表述,不仅仅是对针刺技法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生命秩序与平衡的把握。</p>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观念贯穿始终。刺骨而不伤筋,刺筋而不伤肉,恰如阴阳的和谐共处。针至筋而去,不及骨,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把握,体现了阴阳平衡的理念。就如同周易中的阴阳消长,在变化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p>
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这里面蕴含着一种渐进的过程,如同周易中的变易与不易。生命的变化是渐进的,而我们在治疗中也需要顺应这种变化,逐步调整,而不是突兀地打破平衡。</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小说网【ydxs.org】第一时间更新《深度解析皇帝内经》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