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说网

第19章 搬迁

随着红旗河的开挖结束,祥城北边的南旺湖彻底消失,变成了真正的沃野良田。经祥城县革委会研究决定,原沿南旺湖各公社,包括联桥公社、马村公社、大张楼公社、梁宝寺公社和黄垓公社等五个公社,42个新大队,4455户社员搬迁至早已干涸的南旺湖区,并组成红运公社和红旗公社(后改为桐庄公社)两个新公社。</p>

《泉河史》记载:南旺湖跨漕运东西,其东湖跨汶河南北,南曰蜀山,北曰马踏,围百五十里。《通志》记载:南旺湖在汶上县西三十里,宋时与梁山泺水汇而为一,周围三百余里。明代周围九十三里,漕渠贯其中。湖分为二,东湖广衍数倍于西。跨汶南北,南曰蜀山,北曰马踏。三湖其初则一湖也,全形北高而南下。</p>

孝文清楚地记得,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和二弟忠文去湖里收庄稼的情形。那个时候在湖区种的都是高粱,高粱个子高,可以抗水灾,也省事,不大需要田间管理。到了秋季,湖区是一片汪洋;即使南旺湖周边的县区,包括祥城县、南旺县、中都县都没有下雨,但从西边县区流过来的水还是会灌满南旺湖。因此,周边的农民都是凫水、游泳来湖区水面用刀子、镰刀收那些“高粱穂”,其他,只好等到初冬水退了再收。</p>

针对南旺湖的秋季水患,祥城县革委会在张正毅、张岩岭两位老领导的带领下,从70年代开始,先后开挖了疏浚了济梁运河、赵王河、新赵王河、郓城新河、新建引河等水利工程,逐渐消除了水患。直到1976年,全县人民在祥城革委会和张岩岭书记的带领下,开挖建设了红旗河后,才彻底解决了低洼涸泽的问题。本地的雨季积水及西边临近县区的客水也可以直接排入京杭大运河。自此,水患彻底解决,南旺湖,也从此消失不见。</p>

红旗河两岸就出现了沃野千里、良田千顷的局面。</p>

有了大片土地,就需要有人来耕种,祥城革委会研究决定,将临近南旺湖周边五个公社的4455户社员搬迁到湖区开垦农田。</p>

随着水退人进,大量人口迁入南旺湖,一批新的村庄设立,七十年代末,陆续共有42个大队在湖区成立,并成立红运和红旗两个新公社。</p>

移民湖里,就意味着抛家舍业,远离亲人,到了湖里,缺少人间烟火的土地。当时,很多人都是不愿意搬迁下湖的。根据县革委会统一部署,搬迁去湖里,自愿报名;有搬迁计划的大队,三兄弟哥仨的家庭,有一个是要必须搬迁到湖里的;凡是决定搬迁到湖里的,有公社和大队帮助盖一座规划好的四间房子;湖里的田地一亩二分地顶老家的一亩地。也就是说,一个社员,在老家可以分到一亩良田,搬迁到湖里,就可以分到一亩二分地。</p>

如此多的优惠条件,还是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搬迁,反正就是大家觉得湖里不好,没有在自己生活了许久的老家方便,走亲访友,还是赶集购物都很方便。到了湖里,交通就很不方便。</p>

黄垓公社大院多次开会研究,几个党委委员分工,包干几个大队,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劝说社员早日做出决定,搬迁到新的家园。</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小说网【ydxs.org】第一时间更新《狄方天元的新书》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