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说网

第23章 秦岭古道23

秦岭,这座巍峨耸立的山脉,宛如大地的脊梁,横亘在华夏的腹心。它不仅划分了中国的地理南北,更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的传奇与故事。而那蜿蜒于秦岭深处的古道,便是岁月的脉络,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繁华。</p>

踏上秦岭古道,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脚下的青石,历经风雨的侵蚀和无数行人的踩踏,早已变得光滑而温润。每一步都像是与历史的一次对话,能感受到岁月的厚重与深沉。</p>

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它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时期,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岁月的沧桑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p>

公元前207年,汉高祖刘邦在逃离“鸿门宴”后,前往汉中就汉王位时,走的便是子午道。然而,此后刘邦派张良烧子午栈道,这里便一度少有人烟。直至东汉王莽下令修凿子午道,并设置子午关,子午道才重新焕发生机。</p>

子午道的出名,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当时,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决心北伐曹魏。魏延认为长安城内的雍凉都督夏侯楙怯而无谋,他对汉中一带地形相当了解,于是提出自己率领五千精兵走子午道长途奔袭长安,或直奔潼关封锁关中的东大门,进而与诸葛亮大军会合的计划。从魏延的角度看,他相信夏侯楙会被他的奇兵吓得弃城而逃。然而,诸葛亮出于种种考虑并未采纳这一计划。</p>

有人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分析,认为诸葛亮觉得魏延有反骨,且自己平生不弄险,加上担心魏延拥兵自重,所以不会把重任交给魏延。而从《三国志》正史角度来讲,蜀汉当时可能没有分兵的实力。毕竟在那个时期,蜀汉人口有限,军队数量本就不多,分出五千到一万的精兵给魏延存在巨大风险,一旦有失对蜀汉可能是灭顶之灾,而且分兵后诸葛亮也难以推进。尽管“子午谷奇谋”最终未能实施,但它却让子午道充满了传奇色彩,引发了无数后人的争论与遐想。</p>

除了魏延的故事,子午道在历史上还见证了许多重要的战事。曹魏时期,曹真曾率领大军从子午道出兵进攻蜀汉;在“魏灭蜀之战”中,子午道同样是曹魏军队的进军路线之一。这些战役都展示了子午道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p>

子午道不仅是军事要道,也是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它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而关于子午道,还有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浪漫传说。为了让深宫中的杨贵妃品尝到新鲜的荔枝,无数骑手快马加鞭,穿越子午道,将这份甜蜜送到长安。想象那飞驰的骏马,扬起的尘土,以及骑手们急切的神情,这是怎样一幅生动而奢华的画面。然而,在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百姓的辛劳与无奈。</p>

傥骆道,南口位于汉中洋县城西的傥水河谷,北口则在周至县西南的西骆峪,故而得名。这条古道全长约240公里,是褒斜道、子午道、连云栈道等古道中最为快捷,却也最为险峻的一条。</p>

傥骆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初始于商周,秦汉时期完全形成。虽然它一直是沟通南北的捷径,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傥骆道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成为了军事行动的重要通道。</p>

据《三国志》记载,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曾率领十万大军试图通过傥骆道侵犯蜀国,却因运输困难、物资匮乏,加上蜀汉大将军费祎抢占老君岭截断退路,最终遭遇惨败。而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蜀国大将姜维也曾率军从傥谷北进伐魏。到了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钟会率领的大军亦是从傥骆道和子午道分兵南进,直逼汉中盆地。此外,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叛军追杀时,也曾借助傥骆道的险要地形摆脱追兵,最终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p>

在唐代,傥骆道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随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关中与陕南之间的物资转运日益频繁,这条道路的作用愈发凸显。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朝廷征调民力对傥骆道进行了整治疏通,并在北口设置骆谷关,沿途设立了众多驿站、邸店、邮亭和铺递等设施,为官吏、商贾和行人提供服务。傥骆道成为了当时南北方贸易往来、运送军粮的要道,也是官员赴任、述职以及使臣出使的重要驿道,达到了“三十里一驿站,十里一邮亭”的繁忙景象。</p>

然而,傥骆道的通行并非一帆风顺。它穿梭于秦岭的崇山峻岭之间,要翻越众多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梁,其中不乏3000米以上的高峰。这里人迹罕至,不仅有毒虫猛兽出没,还有弥漫的瘴气和各种危险的动植物。在悬崖峭壁上修造的栈道多达近百处,约占全程的三分之一,行走其上,需格外小心谨慎。即便牵骡马驮行李,最快也只能日行60里左右,全程需八天时间,若遇到特殊情况则耗时更久。</p>

到了唐末,由于社会动荡,傥骆道逐渐荒废。五代时期虽曾试图整修,但因工程量巨大而未能成功。北宋时期,它曾一度作为官方驿道发挥作用。南宋时,与金兵军事对峙,傥骆道仍具有一定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元代以后,它最终荒废不通。</p>

褒斜道,这条古老而神秘的道路,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贯穿褒斜二谷,故而得名。</p>

褒斜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在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周文王“伐蜀”的记载,虽未指明具体路线,但褒斜道的入口斜谷口就在周原以南,因此,周文王极有可能是经褒斜道向陕南进军。</p>

褒斜道在古代交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古代巴蜀通秦川的主干道路,也是关中越过秦岭通向南部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和商丹盆地的六条要道之一。因其路线较平夷捷近,自关中到汉中,由褒斜道穿行,不用翻越大的高危山岭,所以成为了古代南北兵争军行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行之道。</p>

褒斜道的工程技术也令人叹为观止。在工程技术方面,褒斜道多有创造,其中最着名的当属栈道。栈道是一种高阁式的通道,也就是天桥,它的修建采用了“火焚水激”之法,开山破石,在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接通道路。此外,褒斜道上还有隧道、凹槽形通道、桥梁、路基和路面等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

褒斜道的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褒斜道上的石门是中国最早的人工山体隧道,建成于东汉永平九年(66年),可两车并行。石门内外及附近山体上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摩崖石刻,其中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十三种,世称“石门十三品”。这些石刻内容丰富,包括记功颂德、诗词歌赋、佛经道藏等,是研究古代交通、书法艺术、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p>

褒斜道,作为秦岭古道中开凿最早的一条,承载着更为悠久的历史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戈铁马,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汉武帝时期的大规模修缮,使其成为了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古老的栈道,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气。</p>

石门摩崖石刻,是褒斜道上的璀璨明珠。那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刻在石壁之上,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古人的情感与思想,让人不禁沉醉于艺术的魅力之中。</p>

陈仓道北起宝鸡,南至勉县,全长350余千米。它的名字源于道路北端入山处秦汉时的陈仓县,同时也被称为故道、嘉陵道等。嘉陵江上游古称故道水,秦朝在此设故道县,这也是其别称的由来。</p>

陈仓道的开辟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是蜀道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先民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智慧,利用秦岭正脊两边清姜河与嘉陵江相距较近且有垭口的天然地理优势,硬是在山峰河谷间踏出了这条道路。与其他经过人工开凿的古蜀道不同,陈仓道是沿着河谷绕过秦岭,虽然路程较远,但相对平坦开阔,使用时间也较长。</p>

说起陈仓道,最着名的历史典故当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公元前207年,刘邦进至灞上,秦朝灭亡。然而,依据“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却被项羽改封到汉中为王。刘邦在前往汉中途中,听取张良建议,烧毁了所过的栈道,以麻痹项羽。数月之后,刘邦欲东进关中,他采用韩信之计,派人大张旗鼓地修复栈道,实则主力军队绕道陈仓道的远路突袭宝鸡,进而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拉开了开创大汉王朝的大幕。尽管“明修栈道”在正史中并未有明确记载,可能是后人为赞美韩信的智谋而进行的演绎,但“暗度陈仓”这一史实基本没有争议。这一精彩的战例,不仅让陈仓道从此闻名遐迩,也成为了我国军事史上的经典,被后人提炼为三十六计中的第八计,影响深远。</p>

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陈仓道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百年后,它又被曹操、诸葛亮、姜维等历史名人所利用,见证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役。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试图通过陈仓道北伐中原,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其兴复汉室的目标,但他的执着和智慧令人钦佩;而曹操也曾在这条古道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p>

陈仓道不仅是军事要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促进了关中与巴蜀地区的经济往来、文化交融。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技艺等通过这条道路相互传播、相互影响,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生活。</p>

陈仓道,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而闻名于世。刘邦的谋略,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当敌人以为他还在修复被烧毁的栈道时,他却率领大军从陈仓道出奇制胜,改变了历史的走向。陈仓道见证了智慧的光芒,也见证了战争的风云变幻。</p>

蓝武道的名称源于其途经的蓝田关和武关。这条古道开辟于商末周初,由荆楚部族首领鬻熊率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时所开辟。在周秦汉唐等时期,它在诸多驿道中具有重要地位,仅次于潼关道。</p>

唐代时,蓝武道的大致经行路线是:从唐长安城东行,过灞桥后折向东南,经蓝田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南侧过蓝桥到达蓝桥镇,溯蓝桥河而上,经牧护关(唐时称蓝田关)翻越秦岭梁,顺丹水支流七盘河下至黑龙口,折东行经商州、丹凤县后出武关,又东经商南县富水镇出今陕西省境,经西峡县、内乡县至南阳。</p>

在历史的长河中,蓝武道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和变迁。许多帝王将相、才子高官都曾踏上这条道路。例如,韩愈、李白、刘邦、楚怀王等。它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也是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p>

这里曾是古代军事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战争时期具有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局势的发展和历史的走向。</p>

蓝武道,连接着关中与东南地区,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重逢。楚怀王的悲剧,让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哀怨的色彩。而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商人、为了理想远游的学子,在蓝武道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梦想。</p>

连云道,这条位于陕西汉中地区的古道,自古以来便是川陕之间的重要通道。它的名字源于其途经的连云寺,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无数的故事。</p>

据史料记载,连云道始修于汉,其具体走向大致为:从宝鸡循故道至凤州,再由凤州西门外南行,越凤岭经心红铺、三岔、留凤关、南星、连云寺、榆林铺、高桥铺,越柴关岭入留坝县境,经褒城、勉县、宁强,至四川省广元。</p>

这条古道的南段从武关驿以南沿用了古褒斜道的路线,而北段则借用了故道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使得关中与西南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宋代之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官驿大道,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在古代,无论是军事行动、政治交流,还是经济往来、文化传播,连云道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

在战争时期,连云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的军队曾在这条道路上穿梭,或进攻,或退守,它见证了金戈铁马的岁月,也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而在和平年代,它则成为了经济交流的动脉。商人、货物沿着这条道路往来,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p>

连云道的工程技术令人赞叹不已。古人在悬崖峭壁之间,以顽强的毅力和智慧修建了栈道,为通行创造了条件。这些栈道或高悬于半空,或依附于山壁,其建造工艺之精湛,让人不禁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肃然起敬。</p>

连云道,以其栈道众多和风景秀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王维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心境,或许正是在这如画的美景中孕育而生。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尘世的纷扰,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p>

沿着秦岭古道前行,仿佛置身于一幅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画卷之中。周边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秦岭的崇山峻岭、茂密森林和潺潺溪流构成了壮丽的景色。山间的清风拂面,带来大自然的芬芳,让人陶醉其中。</p>

同时,这里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古老的关隘、驿站遗址,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在路旁草丛中、石岩下,或许还能发现散落的断垣残碑,它们有的字迹清晰,记录着曾经的故事;有的虽已被风雨侵蚀,但仍可想见其当年的重要性。</p>

秦岭古道,不仅仅是一条条交通要道,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替,见证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见证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坚韧与不屈。</p>

漫步在秦岭古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微风的轻抚。耳畔传来鸟儿的啼鸣,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一切都变得如此美好而宁静。</p>

岁月流转,如今的秦岭古道已不再是繁忙的交通枢纽,但它们的价值却从未消逝。它们成为了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那些古老的传说和典故,在人们的口中代代相传,赋予了这片土地更加神秘而迷人的色彩。</p>

秦岭古道,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心灵的归宿。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去聆听岁月的声音,去追寻那诗意的远方。</p>

有感而发作诗两首:</p>

《秦岭古道行》</p>

秦岭横云间,古道岁月绵。</p>

青石印旧痕,骡马声犹传。</p>

子午荔枝香,风流忆唐皇。</p>

傥骆险且峻,英雄志未残。</p>

褒斜书韵长,摩崖墨香藏。 陈仓奇谋出,风云起苍茫。</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小说网【ydxs.org】第一时间更新《秦岭印象》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