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冬天的情志要求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
到了冬天,我们的精神情志应该内敛一些,不要过分张扬和外向,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
这正和夏日里调养精神的方法——“使华英成秀”
截然相反。
如何做到精神内敛呢?《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说明保持内心的恬淡、减少过多的欲望是精神能内守的前提。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养生活动来促进精神内守,如意守丹田,控制情志不要出现大的起伏,如大喜、大悲、大怒等等。
(三)适寒温——避风寒很重要
住房。
在冬季要“去寒就温”
,即躲避寒冷,多接近阳气、热气。
自古以来,中国北方寒冷地带的住房,不仅均结构、质料致密,而且均是面南而立,即将门、窗均向南方开设。
这样的房屋,一方面可以接受、容纳最多的阳光,另一方面,冬季寒风从北方而来,这样可以躲避寒冷的风邪的侵袭,可以理解为是聪明的古人“去寒就温”
的一种生活方式。
《诗经》中有“塞向谨户”
之说法,在古文中,“向”
本指向北的窗户。
把朝北的窗户堵塞好,把门也封严,准备过冬。
穿衣。
为了“去寒就温”
,冬季穿衣也要注意保暖,最好把人体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而不要裸露肢体、肌肤。
中国人的衣服在很长一个时期均是以长袍、斜襟为主,在周朝时“袍”
尚只作为闲居时的衣着,到了战国时期,袍已成为朝见的礼服。
这虽有些活动不方便,但实在有极好的保暖作用,比我们现在的西服、短裙等,更符合“养藏”
的要求。
脚要暖。
在寒冬尤其要注意脚的保暖。
按照《内经》,人体很多疾病,如胸痹症、腰痛、腿痛、胃脘痛、腹泻、行经腹痛、月经不调、阳痿等,甚至是积证,即恶性肿瘤的产生,均是源自寒邪侵入人体,而寒邪为阴性邪气,侵入人体易于从足部开始,即“寒从脚生”
,因此,做好足部保暖对防止疾病的产生极为关键。
慈禧太后的养生秘诀中就有“头要凉,脚要暖”
之语,意为平素枕头最好能选用清凉之物,如绿豆皮、荞麦皮,掺入野菊花等物填充,甚至在夏季可以枕玉枕头来清头部虚热,因为阳气主升,人体的阳热之气最容易向头部升发,而出现头晕头痛等肝阳上亢的表现。
因此,保持头部清凉可以预防上部的很多疾病,如脑中风,风热目疾,耳部疼痛,咽痛等。
而足部则相反,应时刻注意保暖,防止寒邪从足部侵入人体,在寒邪最甚的冬季,更要做好足部防寒保暖,包括冬季鞋底要适当增厚,因为鞋底厚则鞋的防寒性能好;可以高腰皮鞋或长筒皮靴;对于好生冻疮的人应及早穿棉鞋,有脚汗的人宜选用透气较好的棉鞋和棉线袜等。
当然,如果人们经常在闲暇之时,去安静的晒晒太阳,对人体的阳气就更为利。
小话“负暄”
其实,所谓“负喧”
阅读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黄帝内经》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